著名作家于學強
文學作品的創作特色和藝術品格賞析
鄭 子
秋分之季,秋雨漫漫,而秋風悠悠地吹來了日月時光的詠嘆,在這種詠嘆的歲月中,我們看到了花草與世界同樣五彩繽紛的時刻。此次,應安徽省短視頻和微短劇協會的邀約,前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安徽采風調研和講課座談。期間,與安徽省廣播電視制作產業協會會長羅廣金、安徽省短視頻和微短劇協會會長、安徽廣播電視臺影視劇中心副總監張海峰一起同行,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感受壯麗的紅色文化和英雄故事的精神熏陶,這也是我們深入調研的主題。
英雄精神,光彩千秋。我是第一次來到英雄輩出的六安市金寨縣采訪,對景象萬物的風情和萬千故事的傳奇饒有興致。那天下午,當我們在細雨中踏著紅軍的足跡,尋找英雄的密碼,探尋革命的初心,解讀信仰的力量的時候,尤其是在走訪的過程中,在采訪的間隙里,聽到了黨史研究室胡老師、林業局袁老師和文化企業家王總的祥細介紹之后,他們幫助采訪者理清了脈絡,溯源了歷史并還原了復雜的史實,我們無比感嘆:一個縣走出了十萬子弟兵,涌現了50多位威震八方的將軍,這樣的故事傳奇蘊藏了怎樣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思考和怎樣的忠勇精神與偉大思想的凝煉,我們一邊觀看展覽,一邊議論感言,大家都產生了許多聯想和深入的思辨,并與幾位影視藝術家和會長商談未來的紅色影視作品拍攝的計劃,這時候,我習慣性地從旅行背包里拿出了日記本,取出了筆,認真而快速地記下了我片刻的創作感受,以及瞬間的思想感悟與藝術感懷。細碎的秋雨打濕了日記本,卻溫暖了我們的心靈。乘車行駛在周圍蒼翠的環山公路上,我陷入了沉思,從小小的日記本,一下子回憶起了諸多的往事。
思想火花,藝術表達。我肅然站在金寨秋雨紛紛的英雄熱土上,向英勇無畏的革命者致敬,并策劃新的系列微短劇微電影的創作,我記下了此時此刻的創作提綱,計劃以影視作品的力量繪畫非凡歲月中的非凡故事。說到用日記本來記錄文學創作的點滴思想,記錄閃爍即遠的靈感火花這一個小小的習慣,我在記錄感想的同時,又一次向我的文學與新聞的啟蒙恩師于學強表達衷心的感謝,他是一位當代著名作家和紀實文學協會的負責人,創作出版了多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他曾是家鄉《徐州日報》政文部主任,撰寫了上千篇主題鮮明又飽藏深刻內涵的新聞作品,為新時代發聲,為新事物點贊;他曾是銅山縣大黃山鄉掛職的黨委副書記,為鄉村和美建設做了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更為重要的是,他是我們非常敬愛和尊敬的小學班主任梁玉娥老師的先生,夫妻倆人幾十年來,相親相愛,相敬如賓,無論是事業發展,還是家庭幸福生活,都是我們的學習榜樣。于老師和梁老師的子女非常優秀,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業績突出,家庭生活精彩綻放。
往昔悠然,故事再現。無論是我當年在徐州礦務局韓橋煤礦黨委宣傳科擔任新聞干事期間,還是在《徐州礦工報》副刊部擔任助理編輯期間;無論是我在徐州廣播電視臺影視劇部和江蘇光線傳媒工作期間,還是后來調入中央新影集團工作多年以來,我一直都保持著采訪并記錄思想感悟的好習慣。俗話說,一個爛筆頭,記住天下事。這一好習慣帶來了諸多的益處,回復記憶,尋找靈感,重溫往事,激發熱忱,對創作大有啟迪效用,而這個好習慣就是于學強老師當年培養起來的。記得那一年,于老師以優異成績從賈汪廣播站考進了《徐州日報》社,走進了市級新聞單位擔任記者,后來又升任了政文部主任,這期間,因為梁老師依然在賈汪區堅守著教育學生的職責。于是,每逢周末,于老師就堅持在徐州市和賈汪區兩地來回奔波。而每個周六晚上,就是我雷打不動的學習時間。那時,正值風華正茂年齡的于老師,不顧工作勞累和旅途辛苦,也不嫌文學愛好者的藝術稚嫩,熱誠指點,悉心指導。那時候,為了檢查我的文學創作和新聞寫作的作業,于老師安排我,每天堅持記錄自己所看到的有趣的人文故事。
鍥而不舍,堅韌不拔。那些年里,我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更新并至今保存著很多本日記本。那些記載了大量豐富的故事和人物對話的原始文本,經過于老師和梁老師的輪流輔導與教導幫助,使我的文學寫作和閱讀經典的境界有了些許提升,讓我對事物的觀察細致了,不僅開闊了寫作視野,而且提高了創作水平。這樣的好習慣,在那期間和后來從事文學創作時,讓我堅持了幾十年,也讓我受益良多。以至于很多年和很多年以后,每次見到于老師和梁老師,以及在每年的教師節和春節、中秋佳節之際,我都心懷感恩地感謝于老師和梁老師多年來的熱心培養與真誠幫助。
前些日子,我在雞西參加紀錄片《百年煤城之光》開機儀式的現場,收到了于老師的文學作品即將結集出版的喜訊,作為學生的我是非常欣喜的。此前,我多次拜讀于老師的諸多作品,有的是在工作之余,有的是在出差旅途中,只要是于老師發來的作品,我都會認真品讀,仔細賞析,還向媒體推薦于老師創作的優秀作品,以期讓更多的讀者觀賞于老師的作品,以期在更廣闊的范圍傳播于老師的作品,許多讀者看到于老師的作品后,在點贊的同時也紛紛留言,表示欣賞,提出見解。
思想多維,藝術多彩。作為當代徐州文壇具有獨特創作風格的作家,于老師的作品以鮮明的藝術特色構建了獨樹一幟的文學景觀,而最為重要的特色,是其濃郁滿懷的真情敘事,凝練而富有活力的語言風格、象征性與現實性交融的藝術意象體系,以及匠心獨具的創作結構。于學強老師立足其深厚的創作體驗,通過具有特色的藝術語境表達,深刻揭示了社會現象、百態人生和所見所聞的人性情懷。美好的意象,思考的境象,藝術的想象,在其筆下成為了藝術探索的風韻與風格。
一、 扎根熱土的濃郁情懷
使命擔當,不忘初心。于學強老師是有責任擔當和濃烈情懷的當代作家,他的創作始終帶有強烈的使命感。他不喜追逐潮流,不羨時尚的弄潮,而是沉下身來讀書和創作,他將文學的根須,深深地植根于其所熱愛,并深深摯愛的人生故事和工作創新中。無論是其出生地的往事,還是其工作地的故事,于學強老師總能創作出美麗豐富的文章,或寫實呈現,或美文贊頌,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鄉村城市的風土人情與時代變遷,在平實的敘事中,涌動著深刻的洞察力和深遂的藝術魅力。于老師的文學作品價值,在于他巧妙地運用自我風格的藝術形式,將自我的體驗,自我的感悟,升華為溫暖的人文關懷,展現了作家對時代、對社會,對人性的細致觀察與深層思考。
悠悠歷史,浩瀚蒼桑。徐州的漢文化影響千年,并將繼續影響人類的生活和時代的進步。在于老師創作的《穿越千年,探尋徐州兩漢風華》一文中,能清晣地感受到作家對徐州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的深層研究和熱情推介。廣大讀者在欣賞和深入解析其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時,不僅有助于理解其創作的內在邏輯與美學追求,更能探尋其作品在文學審美建構中的獨特章法,為理解和加深徐州漢文化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提供重要參考。
往事如風,真情映照。在散文《拜訪三位書畫家》一文中,作者寫道:“至于拜訪三位書畫家的情形,如今仍記憶猶新。那年我到南京出差,友人托我給江蘇國畫院的著名花鳥畫家喻繼高先生送幾支毛筆。我到喻先生家,他見到家鄉來客十分高興。我們在他的畫室里交談甚歡,看到我捎來的西楚筆莊的新品毛筆,他連夸喜歡。由于我將倉促告辭,喻先生說來不及給你畫幅畫了,帶一張我剛出版的花鳥畫吧。喻先生隨即將一幅江蘇人民出版社印制的大幅作品包好送我”。說到徐州籍著名畫家喻繼高,他是聞名世界的徐州鄉賢名家,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于老師在散文中描繪的喻老師的形象,恰是我們一家與喻老師交往二十多年的真實寫照。記得我還在徐州廣播電視臺工作時,上級領導安排我們拍攝一部反映喻繼高老師的紀錄片,一共六集,在那些相處的日子里,在那些拍攝的時光中,我們經常感受到藝術大師喻繼高的藝術情懷和博大胸懷。因為有了這樣的情感往事,所以在欣賞于老師的散文《拜訪三位書畫家》時,感到非常親切生動。于老師寫人物訪談時,其散文的章法運用十分自然,非常貼切,不雕飾,不漫潤,不浸入,往往從一個細節入手,從一個故事展開,進行娓娓道來的敘事,把大家的故事說給讀者聽。
二、 感人至深的生動寫照
崢嶸歲月,時光入詩。當代作家于學強作品的文學魅力,源自于多重藝術手法的融合與創新,其特色主要體現在藝術作品的生動真實的寫照方面。在其創作的《重溫經典,再觀芭蕾舞劇<白毛女>》一文中,這個歷史的經典戲劇作品,牽動了作家六十年來心心念念的往事。“那時,風華正茂的我剛參加工作,在賈汪區新新小學當音樂教師,兼任校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總輔導老師。我們通過觀看電影,查找有限的資料,聽曲記譜模仿劇情,在賈汪區首次排練了舞劇《白毛女》選場、選段。沒想到演出效果很好,受到社會上觀眾的好評”。作家的這段文字開宗明義,言明了文章的主題,引申了歷史回顧,且引人入勝。作家對經典劇目的情真意切的情素,展示了其濃郁深沉的情感敘事與特殊年代對文化作品的烙印。
書寓陽光,滴水恩澤。作者在《書香致遠沁魂魄》中,首先闡釋了讀書的意義和哲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俄羅斯文學大師高爾基的經典名句,揭示了書籍幫助人類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偉大真理。讀書,應當是一種文明素養。正如赫爾岑所說,“人類的全部生活都依次在書本中留下印記:種族、人群、國家消逝了,書卻依然存在”。讀書的素養,幫助我們不斷掌握知識,不斷地創造物質文明。人類就是在不斷地閱讀進程中,使生命在文明中延續。因此,書籍無愧是人類偉大心靈的寶貴血脈。我從小就愛讀書。記得上初中時,向同學借了一本長篇小說《勇往直前》”。這樣的文字真實生動,蘊含哲理,是作者創作作品而不斷地散發出來的泥土氣息,是作者提練出來的藝術芳華而形成了其獨具匠心的藝術魅力。當年,于學強老師對掛職生活場景的描繪、對城市鄉村人文倫理的寫照,都是細致入微的,是可感可信的。
(上圖為于學強老師和梁玉娥老師,在參加賈汪區馬莊村采風調研活動時的合影)
風雨同舟,無怨無悔。在閱讀和學習欣賞于老師的相關作品中,我尤其喜愛作家的《牽手走過57個春秋》一文中的質樸與善美,讀后回味悠長,令人期待,又讓人陶醉:“回望這57個春秋的牽手,我們心潮澎湃。期待在今后的歲月中更是平安幸福!回眸57個春秋的牽手,令人欣慰:這是生命旅程幸福的見證,這是余年延續美好的起點”。這些質樸形象的文字,記錄了于學強老師和梁玉娥老師相濡以沫,風雨同行的愛的旅程,平凡的人生,非凡的愛的力量,具有深厚的生活品質和幸福向往,浸潤了往事如風的情感暢想。是的,牽手不易,相愛更難,我所敬愛的班主任梁老師和寫作啟蒙老師于老師,他們倆人走過了57個風雨兼程的日子,猶見真情真愛和真心真意,值得禮贊。全文詮釋了愛情故事的歷程,承載了優秀傳統與現代的文明,以及守護家庭文化與精神家園的象征意義。
生動是因為感人的故事,而感人的故事又往往緣于真實。這些并非浮光掠影的創作靈感,源自作者深情的愛的體驗。其鮮明的文化特征與燦爛的藝術寓意,巧妙地融入了地方風物與人生故事的呈現,讓人忍俊不禁,產生了一讀全文的閱讀期待。
三、富有藝術力的語言風格
作者的語言風格,以簡潔豐盈、形象生動、樸實平和著稱。于老師擅長運用白描手法,以藝術的筆墨勾勒人物形象、描繪環境,敘述故事,少有華麗的鋪陳與冗余的抒情。在其創作的《回望故鄉》中寫道“每個人都有故鄉,或許不止一個。故鄉是根,故鄉是魂,故鄉是鄉愁,叩問你是否忘卻了初心,是否忘卻了你來時的路。”是的,故鄉是每個人的根,家鄉是每個人的靈魂,而鄉愁是每一個游子對家鄉和故鄉的濃烈愛意。
品行美麗,行走江海。作者在另外一篇散文《感受是旅游的最大收獲》中寫道:“旅途中分享的不僅僅是風景,而是漫長的不平常的過程。有糾結,有舒暢,有歡笑,有煩惱。那些在旅途中曾經看過的風景和經歷過的人和事,則是除了帶不走的美景之外,最值得珍藏的記憶。旅途中,總有一些未知的風景在路上不期而遇,這需要你去仔細觀察和耐心尋覓。旅途中把彎路走直的不見得是聰明人,而把直路走彎的不一是傻子。因為他們往往會多看到一些風景”。作者在這篇作品中,通過旅游帶來的愉悅,又經過體驗美麗景觀的同時,升華了旅行者對事物的感知,帶來了哲理的升華。比如“旅途中把彎路走直的不見得是聰明人,而把直路走彎的不一是傻子。”這種浪漫主義的敘述,是作者旅游帶來的體驗與感受,因而是獨特的旅行文化的總結,不僅有具象的思想,還有意義的哲理。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在景中,景隨人行,人畫同步,寓理形中,其情真切,其意深遠,表達了作者的情之浩瀚,愛之珍言,發人深省,令人感佩。
世界視窗,多彩品格。作者在散文《我的琥珀情結》中寫道:“我在戶部山文化市場買的笫一件琥珀飾品,是一件近40克的蜜蠟龍牌掛件。金黃色的龍雕得栩栩如生,褐-色的皮作底襯,天然巧合。我一眼就看中了龍牌,拿在手上就舍不得放下。一問老板,價格不菲。我戀戀不舍地走了。老板說價錢還可以商議嘛!中午吃了飯,我心中還惦記著那龍牌,便又到那家珠寶店去了。老板說,看得出你喜歡龍牌,我也想出手,咱們議個價吧,這是我早年在廣州進的貨,不賠本我就給你。經過幾番討價還價,最后以每克130元成交。笫一次買了蜜蠟掛件,我如獲至寶。我舍不得把玩,只是偶爾拿出來欣賞一番。可是孫子過18歲生日,我卻忍疼割愛,把龍牌送給了他。我希望他今后在成長道路上,龍騰虎躍,大顯身手”。作者語言的凝練,蘊藏著藝術的活力,于平靜講敘中展示多彩的故事;在不動聲色的呈現中,融入豐采的風俗親情,尤其是對孫子的愛的希望與美好的期待同在,增強了幸福家庭生活的真實感,賦予語言一種獨特的質樸韻味。
文章勝景,音韻別致。作者在另一篇散文《大美徐州,與花相約》一文中寫道:徐州經過湼盤重生的艱苦蛻變,從“一城煤灰半城土”,蝶變成“一城青山半城湖”。在作品中,作者不僅寫到了綿延十里杏花村的花海盛景,而且寫到了獨送暗香,不爭春色的梅花仙子的龜山探梅園的引人入勝,同時,又寫道了“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紫山村賞梨花的情景,作者“漫步在彭祖園的櫻花林,徜徉在櫻花的海洋中,你在春天的懷抱里,會感受到無窮的幸福與美滿”。作者對家鄉徐州發出了由衷的贊美:“大美徐州,與花相約。難道你能不迷戀這座城市嗎?”情意真切,美麗于心。于老師的文學作品眾多,讀者讀后,常常在感悟中有所思考和思辯,并能產生聯想的思緒。這種思考,往往是閱讀者的心緒向往和美好凝聚,延伸出一種獨有的讀后感言。
有情有義,忠勇同在。于學強老師在作品中,常常展現了現實性與藝術性的交融的意象。其善于選取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象,承載著創新與傳承和弘揚等主題的思考,成為凝結歷史記憶、反映情感關系、隱喻人物命運的藝術符號,編織出作品的豐富意蘊,使其既有豐實的現實感,又擁有豐饒的哲理深度。作者深刻的社會洞察與人性的精微刻畫,有著沉靜而深刻的挖掘,飽含著深切的情感,透露出濃厚的人文關懷和感人心脾的藝術哲學,豐富了當代文學的審美樣態。其獨特的敘事與廣闊的視角,營造出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多彩,這種敘事節奏與其題材的提練,通過回憶、閃回、情境和思考等方式,將過去與現在交織,展現歷史對當下的深遠影響,深化了作品的歷史厚度和時代價值。
四、情義并舉的師生情
(上圖為原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在賈汪采風調研期間,與于學強老師、梁玉娥老師和鄭子、邵麗合影留念)
人之有格,胸懷當豪邁之志向。文之有格,情懷當文采之風情。于學強老師的作品也有其藝術品格,真誠,遠闊,深遠,情義。
高歌抒懷,關心備至。作為學生的我,這些年以來,又持續不斷地感受于老師和梁老師的關心指導與愛護,我創作的新作,拍攝的影視作品都常常得到老師的點評與鼓勵,并經常向朋友們介紹推薦學生的新作品,不斷鼓勵和激勵我繼續前行。借此良機,向于老師和梁老師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的這種無私情懷與豐厚情義是這片熱土的饋贈,也是自身修養凝聚的力量。于老師以其深厚的鄉土根基、凝練而富有生動氣息的語言,形成了極具品質內涵的藝術品格,他的多篇作品短小精悍,內涵豐盛。比如記錄2023年5月19日,我們一起陪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同行賈汪馬莊村的散文《賈汪真旺"的見證者》一文中,立意高遠,主題鮮明,讀之非常親切:“我們從潘安湖濕地公園神農碼頭乘游船,一路觀景來到湖畔的馬莊村,參觀考察了馬莊村史館、香包大院,助推微電影精品工程建設和文旅產業發展”。作為《徐州日報》的政文部主任,作者曾多次深入馬莊村采訪重點報道稿件,“在馬莊村吃住實地采訪,同村干部與群眾深入交談,挖掘感人的馬莊故事,深切感受了馬莊村鄉村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見證了這面鄉村文明旗幟的豐碩成果”。同時,作者作為從賈汪走出來的文學青年,身為改革大潮中受益的黨報記者,作者正是"賈汪真旺"的見證者。他曾在“一城煤灰半城土”的賈汪煤城,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寫道:十幾萬賈汪人民,多么盼望過上天清氣朗,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活啊!回望賈汪整治采煤塌陷區工程的豐碩成果,喜看“賈汪真旺”的美好前景,我這個步入耄耋行列的見證者,感到無比欣慰”。是的,無比欣慰。這是一位著名作家對家鄉變美的深情禮贊,也是一位著名記者對家鄉巨變的高遠長歌。讀之,我們深有同感,也同樣感受到了無比欣慰的喜悅。此次同行賈汪馬莊村的采風調研活動,讓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于老師和梁老師真誠關愛和良好祝愿。
(上圖為于學強老師、梁玉娥老師與學生鄭子、邵麗合影留念)
闡述理論,指導實踐。作者于學強一直在關心指導著我的創作和工作,盡管于老師年齡大了,精力和視力不如過往,但他和梁老師堅持閱讀學生的作品,并給予指教和輔導。前不久,我創作了一組九章的詩歌,呈請于老師指教,他在評論中寫道:“《九章》選萃,是鄭子青年時代創作成果的回眸,選取了鄭子不同年代多種題材的佳作,讀來時代感濃郁,生活場景活現,尤為接地氣。在品讀中,你會自然地感覺到,詩人的創作激情和對那片生活與成長熱土的熾愛。難得的是,他在日后的詩歌創作中一直保持著那種激情,并不斷總結與創新,形成了鄭子特色的"九章"體創作風格,成為詩壇綻放的似錦鮮花”。從中可以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殷切期待,情義并舉,大愛滿懷。
藝術風格是可以創造的,而人生品格則是厚德善愛的結晶。感謝于老師的悉心指教和真誠教誨,他和梁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一直在延續中溫暖著我和我未來的創作之路。
金秋時節,華彩時刻。同時也預示著金色輝煌的收獲時節,踏浪出征,隨風而遇,為美而來。祝賀我的啟蒙恩師于學強老師的散文選集《暮年筆耕情》出版。這是作者心血和智慧的凝聚,是思想和藝術的升華,也是作者人生燦爛光華的呈現和精彩文學作品的集錦,當為人生風景中的一個美麗繹站,讓讀者讀之,品之,思之,感之,悟之,終在閱讀中有所感慨,有所教益。
(2025年9月28日(周日,農歷八月初七)9時27分,修改于安徽合肥至河北邯鄲G1878次旅途中,草稿二稿于參加安徽省短視頻微短劇創作骨干培訓班座談授課和河北省優秀影視作品表彰榮譽盛典間隙中寫作)
鄭子,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微視頻(微電影)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文藝家影視中心執行主任,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微電影短視頻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亞洲微電影學院執行副院長;曾掛職擔任云南省臨滄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被聘任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指揮部音視頻部”專家組成員,并兼任《領袖視頻》總制片人;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央新影集團、中央電視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黨員。多次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被推選為“崇德尚藝 篤行致遠——首都文藝界職業道德宣講”藝術家,并錄制了《首都文藝家鄭子: 導演心中的英雄密碼》進行宣講。